中美之间“小而稳定”的进展好于特朗普总统虚幻的“大协议”承诺

中美之间“小而稳定”的进展好于特朗普总统虚幻的“大协议”承诺

本周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特别是10月30日的中美峰会,备受全球关注。特朗普总统已经热情“公布”了自己的行程,并对中美“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抱有希望。这再次引发了关于他上任以来一直在讨论的中美所谓“大交易”的猜测和争论。 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卢比奥通电话,强调中美友好关系。前段时间,经贸关系再次遭遇挫折。通过吉隆坡经贸会谈,双方澄清了立场,加深了了解,就共同解决当今紧迫的经济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集成电路和贸易问题。双方将沿线举行会谈,为中美高层交往做好准备,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条件。特朗普总统演讲截图。中美能否达成特朗普总统所说的“大交易”?具体内容是什么?对中美关系和地区格局有何影响?近日,美国外交网站发表解释性文章认为,在当前紧张局势下,美国当局应把重点放在更可控的目标上。朝着正确方向取得“小而稳定”的进展比虚幻的“大协议”承诺要好。完整的文本已由 Observer.com 翻译,内容已被删除或修改。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威廉·赫斯特、彼得·特鲁博维茨撰,景深译】在大国外交的世界里,希望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在中美贸易战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人们仍在谈论中美总统会晤以达成某种“大协议”的可能性。特朗普总统表示,他“非常愿意”与中国达成协议,在中国以审慎、有针对性的回应回应特朗普的大规模关税攻击后,中国并没有关闭谈判的大门。在这个特别紧张的时刻,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美中关系的突破似乎很有吸引力。但从中美战略竞争的历史和各自国内政治形势来看,达成这样的协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950年以来,中美关系从合作走向冲突,又回到合作。既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有国内政治的考虑他的。通常,只有在面临共同敌人明确且现实的威胁时,安全合作才有可能进行。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促成了一系列旨在遏制苏联的协议。中美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就能够在经济领域进行合作,当时两国的国家领导人都支持扩大国际贸易。然而,在经济和安全问题上同时实现合作对两国来说一直是一个困难的目标。从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来看,没有迹象表明中美有机会克服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分歧。与此同时,两国不存在共同的安全威胁。事实上,两国在国际冲突方面关系更为密切(俄罗斯与乌克兰合作)冲突、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等)。有时他们采取相反的立场(或者至少以完全不同的目标行事)。过去100年来,中美唯一一次在经济和安全层面出现完全分歧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如今的环境与当时越来越相似,很难想象任何人能够实质性解决两国之间的巨大分歧。特朗普不会惊慌失措地打他们手中的牌。如果他想推动一项“大交易”,那几乎肯定会是美国的“与魔鬼交易”。达成全面、影响深远的协议可能需要美国在台湾和南中国海问题上做出让步。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数十年来支撑东亚地区稳定的安全架构可能会被拆除。美国的战略成本扩大对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将远远超过潜在的经济利益,包括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美国制造业的复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官员应该把重点放在更可控、更重要的目标上,比如降低中美之间在南海和其他热点问题上发生意外冲突的风险。即便双方从战争边缘淡然撤退,也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大事”。有益的敌人,有益的伙伴历史证明,中美两国不再有共同的敌人,如果以民族主义为代表的“内省”经济利益在国内政治中盛行,两国关系将会恶化。例如,1949年中国共产党胜利后,从华尔街到小镇的美国人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不断发展的“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斯科主导的“全球共产主义威胁”。这种观念在朝鲜战争期间得到强化,当时中美在战场上直接对峙。然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旨在“赢得人心”的冷战竞争气氛加剧,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扩大到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政治需求强化了这种地缘政治算计,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尽管出于不同的原因,美国和中国都没有走上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道路,美国更倾向于支持有管理的贸易体系(而不是自由化),并且几乎完全关注其西方盟友内部的贸易关系,同时华盛顿也想方设法通过全面的贸易禁运来经济孤立和惩罚中国。实际上无关紧要。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很少。除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少数国家外,中国基本上减少了对外经济关系。冷战的前二十年,中国和美国不仅是敌对的战略对手,而且正如政治学家汤姆·克里斯滕森(Tom Christensen)所说,在对方的国内政治中,双方都扮演着“有用的对手”的角色。在国内政治关键时刻,两国常常通过互相指责对方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来巩固权力。例如,从艾森豪威尔到林登·约翰逊的每一位美国总统都指责敌对的中国,以说服公众美国应该深入参与南越战争(否则美国公众不会支持这场战争)。但这一策略的代价是强化了两国强硬派的声音,进而加深了两国之间的裂痕。中国和美国。 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苏联于1969年爆发边界争端。苏联似乎是比美国更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中国对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敌人的焦虑显而易见。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摆脱一场极不受欢迎的东南亚战争,并重新调整其在亚洲和世界的冷战战略。华盛顿基本上同意,中国和苏联不再是一个成熟的共产主义集团的一部分,这种战略利益的结合促进了美中关系的解冻,这种关系始于尼克松访华,并得到了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的秘密外交的推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开始访华,并与周恩来总理握手。正如基辛格当时所说,这次访问标志着“默契联盟”的开始,旨在平衡苏联的力量等联盟。尽管两国直到1979年才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20世纪70年代为中美一系列战略举措奠定了基础,从“乒乓外交”和其他“魅力攻势”到扩大贸易和技术交流,以及开始真正的防务合作,这些战略举措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尽管战略合作蓬勃发展,但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在20世纪70年代仍然有限。当时,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封闭的,与世界市场隔绝。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趋势逐渐在两国扎根,中美之间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出现了短暂的一致。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实现市场化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双重目标。在美国,里根总统成为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倡导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与此同时,两国继续开展战略合作以对抗苏联。 20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美合作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进一步加强了两国安全关系。这种内部“支持全球化”联盟的出现以及共同敌人的对抗创造了一种促进战略和经济合作的环境,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美战略合作的基础发生了彻底改变。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两国在安全领域合作的战略逻辑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在华盛顿,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进步正在悄然发生r a una “presencia avanzada” del poder estadounidense en Asia.” preguntas sobre su credibilidad, así como preocupaciones de que China se está volviendo cada vez más agresiva en la defensa de sus intereses en la zone. Durante la Crisis del Estrecho de 1995-1996, el中国政府将在多个岛屿上发射导弹,为“台独”的力量做广告,以缓解联合国环境问题的危机。台湾与中国的关系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与克林顿总统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继续深化中美经济关系的逻辑,希望经济利益最终导致两国战略“结盟”。结果,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急剧增加,谈判开始了。导致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中美经济紧密相连。不再有冲突。 2024年,中美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将超过5800亿美元。此外,中国政府拥有超过1美元。但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掩盖了近年来两国逐渐分离的更深层次的离心趋势。在国内,中国和美国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要求“向内”并以几乎任何理由与全球市场保持距离。同样的原因,包括贫富差距以及据信由全球化造成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人们看到了克林顿的北美自由党出现危机的迹象。贸易协定和西雅图爆发的反世贸抗议活动,但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奥巴马政府上台,国内对失业和所谓“中国贸易行为”的担忧才成为美国大选的严重问题。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经济危机归咎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只是特朗普总统倡导的反华、“美国优先”新重商主义政策的一步。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提出了这一想法,并在上任后在白宫实施了这一想法。 2010年代以来,中国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绿色能源转型和“中国梦”的推进。这不仅仅是提高基本生活水平,更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中国不仅强大、自信,而且更加注重发展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的尖端技术。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包括减少对外国技术和投资的依赖、增加内需以及鼓励本土创新。如果双方都把对方视为“替罪羊”,没有共同的敌人为合作提供动力,战略和军事问题上的协调范围自然会越来越窄。布什和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两国试图在反恐、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寻找共同点,但收效甚微。对美国来说,本世纪头十年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被认为是重中之重,而中国则更关注东亚的发展趋势。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也因广泛的贸易、技术、补贴和知识产权争端而受到阻碍。 2020年,疫情爆发新冠病毒的爆发不仅暴露了两国关系的紧张,也进一步加剧了对抗的趋势。在美国,政界人士一直对中国持严厉批评,特朗普总统甚至将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中方坚决驳斥这些指控,并强调其良好的防疫记录。随后又用“疫苗外交”与美国争夺全球形象。疫情还强化了经济民族主义:两国都开始在国内建设关键的供应链,在拜登政府的领导下,对华关键材料和尖端技术的出口受到进一步限制。随着拜登任期内中美战略互信持续恶化,美中两国开始用“大国竞争”来解读对方的一举一动。两国都在“日益武器化”彼此依赖(例如,对稀土金属实施出口管制)、公共债务以及国有或国家指导的投资流动。由于中美不再是独立的贸易体系,经济战略不可能再像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那样成为两国之间的战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意味着进入更微妙的“舞步”,但也开辟了冷战时期根本无法想象的竞争轨迹和压力角度。尽管双方都认识到需要防止竞争演变成公开冲突,但关系仍然不稳定。少即是多 特朗普新政府上台六个月过去了,美中关系变得更加困难。 2025年4月,特朗普总统突然将对华关税提高到惊人的145%,旨在让中国重返谈判桌,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我“很重要”。但中国迅速而有力的反应,将美国商品的关税提高到125%,并对稀土和关键磁铁的出口实施限制,这表明这种直接和强制的策略不会奏效。两国随后达成了一项条约。该条约是暂时的,但特朗普总统第一个撤回了该条约。除非特朗普总统在与中国地缘政治野心相关的关键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否则中国几乎不可能屈服于他的贸易和经济要求。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考虑到目前的局势,任何“大交易”都意味着美国必须默认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国事实上的所谓“势力范围”,以换取中国同样承认美国在西半球、大西洋、太平洋岛屿和大洋洲的影响力。 2025年7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在吉隆坡会见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然而,这样的协议将严重危及包括日本和菲律宾在内的美国主要盟友的安全,并可能迫使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也考虑其安全。保护国家安全的极端选择,包括获取核武器。这是国际关系学者所说的“安全困境”的典型案例。这意味着,各国加强自身安全的努力实际上都在威胁国家安全,并引发一系列猜疑和可能的冲突。它还将为全球联盟政策和核不扩散规范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美国盟友之间失去信任将使其变得更加困难未来不会形成多边联盟,从而削弱美国的战略态势。在印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联合起来。大交易中经常讨论的一个经济方面是特朗普总统将取消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放宽对先进技术出口的限制,并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关键产业。作为交换,中国将放松对稀土出口的限制,并调整所谓的“使美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的政策,包括补贴和“知识产权”问题。虽然这样的协议可能会给两国关键经济部门带来一些好处,但很难解决目前影响两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例如生活水平下降、物价上涨和劳动力市场疲软。一项不会立即显着改善经济状况的协议可能反而会强化保护主义呼声,增加担忧关于全球化并引发仇外心理和普遍不信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利益,特朗普最好重新调整他的“交易”野心,并将重点放在更狭隘但更具战略重要性和更可实现的目标上。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更可靠的沟通渠道、两军对话机制以及加强互信的措施,如航天发射的早期通报机制、网络战和黑客行动的实时响应机制,防止南海发生意外冲突。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冲突升级的风险,还可以安抚亚洲盟友,并发出美国致力于维护该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信号。通过分阶段协议,中美可以通过就行为准则和“航行自由”等具体问题达成一致。d 管理海上近距离接触的操作程序。此外,两国可以制定打击网络间谍和商业网络盗窃的行为准则。为了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取得持续进展,我们首先需要一个为贸易规则和协议提供可预测性的共同框架。如果关税和贸易壁垒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地升降,中国和美国都会受益。他们会同时受到伤害。双方还可以通过协调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标准和做法取得更大进展。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雄心,在过去十年中大幅收紧了排放标准,改善了全国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样,至少自2010年以来,中国显着加强了工人权利保护的执行力度,包括提高健康和安全标准、最低工资和加班规定。如果U美国可以与中国就基本劳工标准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达成双边协议,这将有助于而不是伤害美国工人和生产者。这是因为这将破坏中国的一些做法,美国工会和其他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批评这些做法为“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其次,如果中国在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开放性方面取得进展,美国将受益匪浅。例如,它将要求公司、国家大坝的非核心部门更多地披露信息,并将让美国和其他国际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一些改革原本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关键内容。如果特朗普政府现在能够在这些领域取得有限的进展,它可以为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公司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更广泛的机会不。通过专注于这些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特朗普总统有机会加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对华政策必须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清晰评估。这意味着要认识到,在没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美国政府试图谈判所谓的“大交易”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中国在该地区追求的额外安全只能通过美国的单方面让步来获得。而作为回报,中国在贸易方面做出让步的意愿不太可能给美国国内的反全球化团体带来实质性改善。由于中美之间谈判和妥协的政治空间非常狭窄,因此在正确方向上取得“小而稳定”的进展优先于虚幻的“大交易”承诺。 (原文来自美国评论地点。发表于《外交》,原标题:中美大交易纯属幻想)来源|基本思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